酿造工艺

  • 粮为酒父+

    西凤酒制曲原料为大麦、小麦和豌豆;制酒原料为高粱、辅料为稻壳。 大麦 大麦含纤维量较高,粘结性能较差,皮壳较多。与其他原料混用,可以很好的分散淀粉、增加大曲的透气性。是西凤酒大曲的主要原料。质量要求颗粒饱满,淡黄色具有光泽,有大麦固有的香气,无霉味和其他异味。豌豆 蛋白质含量较高,蛋白质经过微生物代谢可以形成高级醇和氨基酸等。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香兰素、香兰酸,赋予大曲特殊的香气,是西凤酒大曲的特殊用料。豌豆要求颗粒饱满、具有光泽和豌豆固有的香气,无虫蛀,无霉味和其它异味。 小麦 淀粉含量最高,富含面筋等营养成分,含氨基酸20多种,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,粘着力也较强,是各类微生物繁殖、产酶的优良天然物料。 要求具有光泽和小麦固有的香气,无霉味和其它异味。

  • 水为酒母+

    “水为酒之血”,名酒必出佳泉,好酒必有好水。相传唐宋时期,柳林镇酿酒用水取自雍山脚下的“玉泉”,玉泉水清冽甘润,妇人洗面肌肤润滑娇嫩,洗菜淘米七日不腐。用该泉水酿造的秦之美酒,甘润挺爽、醇香秀雅,与秦的骏马并称为“秦之国宝”。明清至民国时期,柳林酒业大振,玉泉水不足以用,各家烧坊遂掘井取水。柳林每家烧坊都有两口水井,其一专事洗涤、其一专事浸蒸,二者绝不混用,天下无二。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,西凤酒生产用水逐渐被深井地下水取代。据考证,柳林地区的地下水来自于“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”六盘山水系。六盘山是一个狭长山脉,是黄土高原多条河流的发源地,是渭河和泾河的分水岭,自古就有“山高太华三千尺,险居秦关二百重”的美誉。六盘山东麓岩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带的西南缘,向南延伸到渭河盆地北部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部位。

  • 曲为酒骨+

    “曲为酒之骨”,大曲决定着白酒的风格品质和生产效率。西凤酒大制曲以大麦、豌豆、小麦为原料,采用中高温发酵,讲究排列与翻倒、排潮和换氧。培养过程要严格把好“上霉关、大火关、收火关”,温度要求“前缓中挺后缓落”,翻曲遵循“上下对调、轻重互调、软硬间调、边向里调”的原则,曲坯发酵火凭水起、火进水退、水尽曲熟。不同的培养条件练就了不同的微生物种群,最终形成“槐瓤”、“青茬”、“红心”三种不同风格的大曲。曲坯成熟出房后,送入通风干燥的库房经过六个月储存,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,淘汰掉劣质生酸菌和弱小的微生物,优质强壮的菌种得以休养生息。制酒时根据需要将三种大曲按一定比例混合搭配拌入大渣,兼具糖化发酵功能。在西凤酒特有的窖池环境中,大曲菌种重新复活,赋予西凤酒特殊而丰富的香味物质成分,成就其卓尔不同的典型风格

  • 国宝酒海+

    封藏是新酒成熟的必由之路,西凤酒的另一独特秘技就是酒海封藏,酒海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唐代。酒海取自初春时节秦岭山上“生机待发”的野生荆条编制成篓,以豆腐、鸡蛋清、菜籽油和蜂蜡做粘胶剂涂封,用麻枸纸、白棉布裱糊一层晾干后再裱糊一层,以此类推,一个酒海的制作过程要持续半年左右。西凤酒厂以东5里的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制作的酒海远近闻名。成品酒海呈长方体,圆口,弧肩,深直腹、平底,固定于“井”字形四方体木架之中。内外通气、吐故纳新,遇水则漏、遇酒则香、久而芬芳,是成就凤香型酒典型风格的神来之笔。白酒泰斗秦含章曾说:“酒海装西凤酒最好,西凤酒只能用酒海储存,酒海是西凤酒的祖传法宝。” 公司现存有清代及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老酒海中有2个国家二级文物、5个国家三级文物、5个国家一般文物。